您好,欢迎访问南京职工疗养院。本院地址:牛首大道111号 13815404456

咨询热线

13815404456

浅谈分餐制的必要性:落后的餐饮文化必须改进

发表时间:2020-02-23 13:24 作者:南京职工疗养院

愿春来,疫去,你我安康。愿情在,疫散,我们分餐!

——推荐人:朱庭

“共餐制”又称“合餐制”,起源于古代,有的学者说诞生于原始的族人之间。或曰,很早以前国人是分餐制的,每人面前都放一套饭菜,后来才变为共餐制。还有学者说,从分餐到共餐的转变过程是经过了游牧民族的文化牵引,因为游牧民族是共餐制。

分餐制的文献能够追溯到商代。据历史记载,商周秦汉都是实行分餐制,即一人一案。魏晋时代,北方少数民族的“胡床”开始进入中原地区。胡床又称交床,类似如今的折叠椅而无背。隋唐五代,出现了更加方便舒适的大椅高足,杯盘碗等食具可以直接摆在桌上,逐渐形成了围坐一起的合食方式。

唐朝时期,华夏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空前繁荣,合餐文化大力进入中原。但合餐制仅限于家庭不算富裕的人家,而贵族都是分餐制。唐朝开始逐渐有了合餐制的萌芽,但那时候分餐制依旧是主流,家庭条件稍微好点的,都用分餐。

合餐制的发展高峰是宋朝,由于椅子普及,具备了大家一起围着桌子吃饭的条件,但这时候还是分餐制为主体,大家用一个桌子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碗筷和独立的一个或者几个菜,都是分开吃的。

从元代以后就开始由分餐向共餐过渡、转化,明朝时分餐和共餐并行,重要的场合还实行分餐制。清朝满族人是游牧民族,再度把共餐文化推向了高潮,从此就彻底告别了分餐制,变成共餐制了。

近代以来,餐饮习俗变化不大,特别是天平天国运动以来,外敌频繁入侵,内乱此起彼伏,老百姓的日子大多过得很苦,人如草芥,命似朝露,朝不保夕,饔飧不继。

现代以来,普通大众一直停留在温饱线上,挨饿的人不少,能放开吃饱饭的人不多。所以,普通大众的餐饮习惯主要还是以分餐为主,特别是北方地区一家人每人拿一个碗,一般是由母亲或奶奶掌勺,分在每个碗里,各自分开吃。

当代以来,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,普通家庭也能摆上几道菜肴,共餐在普通家庭里普遍推广并接受。随着第三产业特别是餐饮业的空前发展,人们在外聚餐、请客的机会增多,共餐文化再次升温,成了城市里美丽的一道风景线,也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进餐常态。

分餐制确有不少好处,但要想改变国人千百年形成的合餐制的饮食习惯,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,目前应因人、因地、因时而异,主张分餐制,但要逐步适应和改变。分餐制不单单是一个餐饮方式的问题,它涉及国情、经济水平、文明程度、国民意识等等社会问题,需要耐心解决。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,可以逐步推广工作餐、快餐,主张自助式分餐,例如自助餐、盒饭、食堂打饭等。在外就餐,可以个人点个人的菜谱,一人一份,分装各种食物。

在大伙聚餐时,提倡公筷公勺,这样虽然麻烦一点,但是保留了国人的饮食特点,同时也防止疾病传播。在有条件的地区,分餐最好从小孩抓起,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卫生意识,杜绝挑食、偏食等不良习惯。对于广大农村地区,实行分餐制尚有困难,防止食入性疾病的最主要环节依然是清洁水源、保证餐具干净、进食没有污染的食物等等。

热门文章